【导师论导】田文寿:目标,品质,利他
收到学校的约稿邀请,让我为“导师论导”专栏写点感想,心里瞬间忐忑起来,担心能所不逮,言不及意。现在的时代,所谓的“心灵鸡汤”“感悟经典”“人生哲理”多不胜数,但这些东西要引起共鸣并转化成我们生活的营养却不是想当然的事。尤其是有关教育的话题,更是公婆均有理,人人皆老师。纵然心有所惧,感谢学校的信任并给我这次机会,我还是斗胆写几句,不为说教,只是自己心之所向而已。
角色与目标
研究生,顾名思义,是做研究的学生,不是其他什么生,其永远不变的目标是利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时时给学生强化这一角色和目标窃以为很重要。目前,科研功利主义久久不能消除,除了与科研评价体系有关外,与研究生目标失焦、角色不明不无关系。我总是问我的学生,你读研究生的目标什么?你跟大学生的差异是什么?学生往往顾左右而言他,我便不吝辞色:我尊重你毕业后的任何选择,但是作为研究生,你得聚焦“发现与创造”这一目标,把研究生角色演好,把旦角演成丑角是万万使不得的。
导师同样,也是需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导师跟老师或教师是有细微区别的,西文中导师称之谓supervisor,主要是监督之意,在我们的语境中主要是指导之意。实质上,导师的核心作用是导和监督而不是授和灌输。我们需要为学生指引一个好的研究方向或科学问题,然后监督他们解决问题,不要偏离轨道,不要把科研的旦角演成丑角。这两个要务中任何一个缺失都会影响研究生成长与成才。有些时候导师对学生的所有科研环节事无巨细都给予帮助,我个人以为这并不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质与品质
“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一点我想大多数人都认同,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其个人的科研品质对研究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人无完人,每个人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瑕疵,但作为导师要在学生面前尽一切可能做一个“完人”,至少是科研上的“完人”。我时时担心自己的一些不良言行让学生效仿之,于是我时时在他们面前“认错”:我某一句话说的不严谨,我某篇文章中写错了一个字,我处理数据时疏忽了,诸如此类。这样,无形中学生会产生一个认知:错不可怕,最怕的是掩盖错误,只要敢于认错、及时改错,老师不会把我怎么样,老师也在犯错,况乎学生?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大概就是此意。
导师指导学生的方法千差万别,各有优缺点,但我相信没有哪一种方法会放之四海皆准。有的学生需要激励和关爱,有的学生需要鞭策和约束。不同禀赋和材质的学生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应该是正确的方向,即所谓的“因材施导”。
利己与利他
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作为老师,孔子和鬼谷子(假设关于鬼谷子作为老师的传说是真的)孰优孰劣?二者均教出了出名的学生,但是二者教出的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则是不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科研上形成自利利他的学术观,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学生读研究生追求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然而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利他的,是让科学丰富,让人类受益,再说得具体一些,需要有家国情怀。此论调虽然高大上,但针对目前还有点急功近利的科研环境,我们给学生强调这一点是必要的。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如果高精尖的学问掌握在没有利他境界的人手中,其对社会有产生潜在危害的风险,正如鬼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
作者简介:
田文寿,澳门新葡官网进入网站8883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对流层平流层相互作用及大气化学与气候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
编辑:刘?@均
责任编辑:彭倩